我是一個高中生,我想問一個政治上的問題,我們國家爲什麼要解決三農問題,解決三農問題的意義以及怎樣解

題目:

我是一個高中生,我想問一個政治上的問題,我們國家爲什麼要解決三農問題,解決三農問題的意義以及怎樣解

解答:

  http://baike.baidu.com/view/18557.htm
  簡:
  爲什麼:
  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實際上,行業、居住地域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爲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係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係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三農問題」獨立地描述是指廣大鄉村區域,只能以種植、養殖生產業爲主,身份爲農民的大部分國民的生存狀態的改善與產業發展以及社會進步問題.系統的描述是指21世紀的中國,歷史形成二元社會中,城市現代化,二、三產業發展,城市居民的殷實,受制於農村的進步、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小康相對滯後的問題.中國的國民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且不論質的提升,僅從量上考察,中國的重大經濟問題都依賴於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突破.「三農問題」實質是城市與農村發展不同步問題,結構不協調問題.
  意義:
  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首先,解決好「三農」問題,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爲天,吃飯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裡有糧,心中不慌.吃飯沒有保障,一切都無從談起.解決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基本能夠保證,但從長遠發展來看,仍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中國人口基數太大,而且還在增加.隨著人口的增長,對糧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與此同時,中國人均可耕地面積還在不斷減少.任何時候,中國人民的飯碗只能端在自己手裡,中國人必須養活自己.「三農」問題不解決好,國家的糧食安全就沒有保證.
  是確保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在中國,如果沒有2/3以上農村人口的穩定,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穩定;如果沒有農民對社會穩定的大力支持,整個社會的穩定只能是空中樓閣.如果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勢必直接影響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只有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保證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穩定才能有堅實的基礎,國家的長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需要
  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目標.對照這個目標,最大的差距在農村;實現這個目標,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可以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村,希望也在農村.
  怎麼解決:
  (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
  在指導方針上,要改變城鄉發展中長期存在的「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重市民輕農民」的傳統觀念,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全局意識,做到城鄉發展一盤棋,從思想上切實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發展模式上,要扭轉局限在「三農」內部解決「三農」問題的思維慣性,確立用工業化富裕農民、用產業化發展農業、用城鎮化繁榮農村等綜合措施解決「三農」問題的系統觀念,以工業化的視角和系統工程的方法謀劃農業的發展.在發展戰略上,要統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重點做到「三個傾斜」:向農村基礎設施傾斜,著力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能力;向農村社會事業傾斜,著力提高農村文化、教育、衛生保障水平;向農村基層公共服務傾斜,理順基層的事權與財權關係,完善基層政府和基層組織的職能,著力提高農村基層組織的行政管理和服務水平.
  (二)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
  加快推進農業的市場化、產業化和標準化生產.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必須以市場需求爲導向、科技創新爲手段、質量效益爲目標,從戰略主導產業、區域優勢產業、地方特色產品三個層次入手,加快農業的市場化、產業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揮比較優勢,搞好產業布局規劃,科學確定區域農業產業發展重點,促進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農業產業鏈,加快構築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發展格局;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培育知名品牌,引導龍頭企業和農戶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的利益共同體,增強龍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二是多元化開拓農產品銷售市場.要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與農業產業帶相配套,加快農村市場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物流業,把倉儲、運銷、包裝、服務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檔次.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增加信息量,增強時效性,擴大覆蓋面.研究不同國家、地區的需求特點,及時調整農產品結構,擴大出口,增加收入.三是加強農業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沒有標準化,就沒有市場化.在建立縣、鄉和農村批發市場爲主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體系的基礎上,以生產基地爲載體,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強化標準推廣,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民按標準化要求組織生產,從源頭上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大力發展勞務產業
  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既要做足農業和農村內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要立足農民就業渠道、就業空間有限的實際,切實把勞務輸出作爲重大戰略來實施,作爲重要富民產業來發展,作爲最大經濟項目來推進.要著重在積極開闢大量轉移的新途徑和形成有序轉移的新機制上狠下功夫.一是要提高組織化程度.加強農村勞務服務的組織機構建設,建立市、縣、鄉、村四級勞務輸出網絡,爲外出務工農民提供信息、政策諮詢、就業指導、職業介紹等服務,有計劃、有目標地組織勞務輸出,以減少盲目性.二是要搞好培訓.逐步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適用技術教育,開展勞動力就業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技能,增加就業機會和收入.三是要創造良好環境.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制度,清理和取消對農民進城務工的歧視性規定、不合理限制和亂收費,解決好拖欠和剋扣農民工工資及勞動環境惡劣、勞動安全沒有保障等突出問題,並爲他們在子女上學、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管理等方面提供便利條件.
  (四)正確處理城市發展與農村發展的關係
  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工業化、城鎮化是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誌.全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首先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堅持「規模適度、增強特色、強化功能」的原則,統籌安排城鎮各類資源,綜合部署各項建設,協調落實好工業、商業、交通、文化、教育、住宅、環保和公用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項目,完善城鎮功能,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其次,要發揮比較優勢,搞好城鎮的特色定位.堅持因地制宜,科學界定城鎮功能,注重發展特色主導產業,逐步形成一批市場型、旅遊型、加工型、生態型等特色鮮明的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小城鎮.第三,要以項目爲載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圍繞「路、水、電、醫、學」五個重點,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爲城鎮居民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第四,堅持建管並重方針,積極探索小城鎮建設與管理有效結合的新機制.通過依法管理、綜合治理,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會化和民主化爲一體的新型城鎮管理體制.
  (五)加快實施科教興農戰略
  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真正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民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按照「政府引導、科技支撐、政策扶持、法律保障」的思路,研究和探討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措施和辦法.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產學研、農科教結合,健全完善科技承包和科技推廣制度,加快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進一步抓好地膜覆蓋、種子工程、病蟲害防治、節水灌溉、農村沼氣等農業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快發展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積極組織和整合資源,加強高新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加大農業高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力度,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的整體水平.穩定和壯大農業科技人才隊伍,通過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以及採取其他各種有效途徑和措施,對廣大農村幹部和農村勞動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門類的適用技術培訓,努力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增強應用和推廣農業科技成果的能力.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業科技和農民教育培訓的投入,爲農業科技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